财经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财经社区 首页 新闻 查看内容

院士需要更多从一线科研人员中走出

2023-10-17 19:46| 发布者: admin2

近日公布的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图1)引发了广泛热议。其中有97.7%的候选人身兼领导职务,而一线科研人员却仅占寥寥2.3%。中国网在2023年8月17日章“院士制度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明确要求‘面向广大一线科研人员’”,全面分析10年晋升院士的职务情况,一线科研人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30926/25c7720d96d1837016dd634cc3df0444.png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30926/9c1522aafb168613ce58893649c1101f.png

图1 2023年中工程院学部院士有效候选人行政级别情况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30926/0a34073ce8ceb3cf79f6de628b27f191.png

2我国科研管理层次与科研成果归属情况

从图2我国科研管理层次与科研成果归属情况可以看出,所有的科研硕果基本都源自一线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然而,却几乎完全囊括于一些人之下,只有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成果属于高校等科研院所一线科研人员;且横向项目的科研支持“差强人意”,这直接导致一线科研人员在奖励申报上的成功率远远低于那些高屋建瓴的领导层。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已当选的院士以及2023年的院士候选人中,有90%以上都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原因

图2还表明,领导层通常并非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原始创造者而根据知识产权保护法,一线科研人员更应该享有科研成果带来的回报。甚至有少数人为了规避《关于领导干部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员范围的说明(试行)》中的规定,选择提前辞去职务或退居二线,然后借助下级或者原单位的一线科研人员的成果来申报院士,申报成功后再重新回到比原来职位更高的岗位。

事实上,任何一项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一线科研人员孜孜不倦地投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血,需要披星戴月地的不断实验、思考、计算、修订和推倒重来。没有他们十年如一日,铁杵磨成针的冥思苦想、废寝忘食心无旁念,就没有一个个技术难关的攻破,没有一个个响彻云霄的重大突破。科技没有捷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不能致远。一线科研人是真正灵魂和奋斗者,而领导人员则负担沉重的领导行政责任,事务繁杂,通常很难腾出时间亲临实验室等一线战场?这正是社会上将“院士”戏称为“院仕”的原因这一不切实际的称号显然严重背离了“院士”的正面形象,与“院士”这一高贵的荣誉和卓越的学术性相背离。

正如古人云:“英雄所见略同,大匠所作不谋而合”。一线科研人员的杰出才华和卓越成就,早已在国际舞台上闪耀夺目。如同古代的文天祥,坚守初心,恪守科研道义,耐得住寂寞稳扎稳打、只问耕耘,将科研事业推向巅峰。

今天,一些人为了规避规定,压榨下级科研人员,这是对一线科研人员的不公平待遇!2015年,中国新闻网就发表评论章“院士去行政化迈出关键一步。人民网也指出,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我们必须加强对评选人的监督和审核。切不可纵容抄袭造假、投机取巧之风。

但直到今日,领导晋升院士的比例仍高达97%以上,引发我们深深忧虑。期待中国工程院2023年确实认真贯彻执行习总书记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精神,提高广大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给全国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卷。为一线科研人员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需要遏制部分人员凭借权力将下属或相关利益单位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剽窃科研成果的现象;只有这样也才能更好地呼吁和激励国外的科研人员尽快回国为祖国效力,为科技创新事业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年轻的学者们,也不要怕坐在“冷板凳”上,正如古代的庄子所说:“道法自然,不可挽回”。只要你们坚定科研信仰,埋头苦干,必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全民科技创新,崇尚科学家的精神,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因此,我们要打破权力的壁垒,让每个有志于科研的人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中国科研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